为薛台悼亡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薛台悼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其通俗性和写实性著称,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创作风格: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他的创作中体现了这一理念。在《为薛台悼亡》中,他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亡友的哀思和内心的孤独感。
  1. 诗句原文
  • 首联:“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这两句以梧桐比喻自己年迈体衰的状态,暗示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 颔联:“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描述了在寒冷的月夜下,带着孩子回到空寂无人的家中的情景,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感。
  • 颈联:“月光清冷照空庭,孤影独立泪满襟。” 通过月光的清冷和空房的寂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 尾联:“空房独处泪沾衣,幽梦难寻旧日辉。” 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空旷的房间和过去的辉煌回忆,难以找到慰藉。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白居易善于通过具体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为薛台悼亡》通过对月夜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
  • 情感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悲伤与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为薛台悼亡》不仅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以其深情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