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白居易的诗歌以其通俗易懂著称,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应关注现实,表达人民心声。
  1. 诗词原文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2. 诗词赏析

  • 景物描写:诗中通过描绘下马后的柳荫和堤上的行走,勾勒出一幅秋日景色的画面。接着,提及远去的朋友和新生的蝉声,增添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在立秋之日对远方好友元九的怀念之情。诗中的“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共度时光的无限怀念。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和家乡的深厚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土和旧友的深深眷恋。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该诗作于唐代贞元十六年(790年),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这一时期的白居易身处政治风波之中,其心境难免受到外界影响。
  • 社会环境: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诗人白居易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挑战,这可能也是他诗歌创作中情感丰富、题材多样的原因之一。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佳作,更是唐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更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变迁和个人情感经历。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白居易作为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