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哭李夷道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哭李夷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其内容表达了对一位逝去者的哀悼之情。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颇为传奇,从年轻时的进士及第,到晚年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再到官至刑部尚书,他始终秉持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文学上,他强调诗歌要为时代服务,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并称“元白”。其作品以通俗易懂著称,被誉为“老妪能解”。
  1. 作品原文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寂静的夜晚,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愁。诗中“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墓地的幽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则反映了家人在哀悼之余对逝者的无奈和悲伤,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整首诗通过对逝者和生者之间关系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1. 艺术手法
  •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通过使用“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这样的意象,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和墓地的阴森氛围。同时,“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这一场景的描绘,也展现了家庭成员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和悲伤,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无妻无子何人葬”和“空见铭旌向月翻”来强调生死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1. 文化价值
  • 《夜哭李夷道》不仅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尤其是当时人们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态度。该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后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白居易对于人生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白居易的《夜哭李夷道》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去品读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