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乐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共三十五首,其中第二十四首为“华原磬”。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音乐家在演奏时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乐器而感到困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和矛盾。它不仅是一篇关于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作品,也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一种深刻思考。

《新乐府》中的第二十四首“华原磬”主要描述了音乐家在演奏时因找不到合适的声音来源而感到困扰的情景。这个场景象征着社会中某些人(如不合适的乐器)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环境,从而产生内心的矛盾和困惑。通过这样的描绘,杜甫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新乐府》中的第二十四首“华原磬”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人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时会感到痛苦和无奈。这不仅是对于个人情感的一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