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萧关望临洮

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
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
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
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萧关望临洮》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边疆的壮美景色和戍楼战士的坚毅形象。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以边塞风情为题材,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边防将士的深切关怀。
  • 创作背景:作为一位边疆地区的诗人,朱庆馀可能亲历或听闻过边疆的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边塞风光和戍楼守卫的描述尤为深刻。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
  • 翻译解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边关的地理特点和生活环境。首句“玉关西路出临洮”交代了地理位置,玉关是古代的一个关口,而临洮则是此地的重要城市。次句“风卷边沙入马毛”则展现了边塞特有的气候特征和战士们的生活状态。第三句“寺寺院中无竹树”和第四句“家家壁上有弓刀”进一步描绘了戍边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战争与生活的反思。
  1. 作品特色与主题表达
  • 主题鲜明: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戍楼战士的赞美及对边塞艰苦生活的反映。通过对戍楼的描写,表达了对边防将士的敬仰之情。
  • 情感细腻:诗人通过具体的景象和细节,传达了深厚的感情。如“惟怜战士垂金甲”,不仅描述了战士的装束,也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敬意。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文化传承:朱庆馀的《自萧关望临洮》不仅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艺术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 后世影响:这首诗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萧关望临洮》不仅是一首表达戍楼守卫戍边生活的古诗,也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深刻主题的作品。它通过诗人的眼睛,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楼战士的英勇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读者深入阅读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