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兰若

路傍垂柳古今情,春草春泉咽又生。
借问山僧好风景,看花携酒几人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西山兰若》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另一位大诗人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观、表达隐逸思想见长,其中尤以描写山水田园为绝。孟浩然一生虽未入仕,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贯穿其诗歌创作生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作品原文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竹通径行。
    谈空对樵叟,说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3. 诗歌解读

  • 首联:“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开篇即点明游览地点——西山。用“多奇状”形容西山的形态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秀出”则强调了它的秀丽与挺拔,仿佛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 颔联:“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此句描绘了西山的景致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中午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使得景物显得五彩斑斓;而当夕阳西下时,又展现出另一种别样的美,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西山,使其更加清晰可见,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
  • 颈联:“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住在西山下的高僧的尊敬和仰慕之情。通过描述他的生活状态(禅坐),进一步传达了他对禅宗教义的领悟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 尾联:“结庐就嵌窟,剪竹通径行。”描绘了诗人在西山上的居所——一个深岩之中的小楼。这里的“嵌窟”意味着深邃的洞穴,象征着隐居生活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剪竹”“通径行”,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追求隐逸生活的态度。
  1. 艺术特色
  • 意境之美: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意境美,无论是西山的自然美景还是诗人的内心世界,都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 意象之新:在古典诗歌中,运用自然景象进行象征或比喻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西山、阳光、禅师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语言之雅: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用语简洁却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禅宗教义的理解。这种语言上的雅致不仅体现了孟浩然的文学素养,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游西山兰若》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哲理、展示诗人隐逸情怀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孟浩然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