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
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
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
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是唐代文学家吕温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樱的美景和作者内心的感慨来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具体介绍如下:

  1. 诗人背景:吕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和叔或化光,河中人,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及第。他与王叔文有深厚的友谊,并曾参与政治改革。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最终被贬至衡州。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坎坷,这使他的诗歌带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2. 作品内容:《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是吕温在任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期间,游览衡州合江亭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山樱先春而发,满枝红蕊,美丽而娇羞,却无人识其芳心。诗人担心春天的美好会被轻薄之人所惊扰,因此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留恋。

  3. 主题思想:吕温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的反思。通过对山樱花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无法永久保持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提醒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

  4. 艺术手法:《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如“似羞朝日照”、“疑畏暖风吹”,这些形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5. 历史影响:吕温的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不仅是吕温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代诗歌的发展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温的《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审美特色和文学成就。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貌,同时也可以深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