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

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
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
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
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吕温的《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是一首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领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生平:吕温(约772年-842年),字和叔,号香山居士,祖籍山东临沂,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出身官宦家庭,早年仕途顺利,后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晚年归隐故乡香山,过着隐退的生活。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著称,对后世影响颇深。
  2. 诗歌原文及赏析: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偶来游法界,便欲去红尘。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下,在寂静的寺院中听到幽磬声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于禅宗修道境界的向往和感悟。诗句“思入空门妙”,表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解脱的愿望;“声从觉路闻”,反映了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佛法真谛。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3. 主题思想:该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佛学的深入理解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是诗人对自己过往仕途经历的一种反思和超脱,反映了他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吕温的《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不仅是一首充满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文人的艺术风采,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