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
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
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
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
【注释】
①月峰禅室:指在月峰山中建的精舍。掩:关闭。②思入空门妙:意思是想进入佛门修行,达到最高境界。③泠泠满虚壑:指磬声清越,回荡在山谷之间。④杳杳出寒云:磬声悠远,仿佛从天外传来。⑤天籁:指自然的声音。⑥谢人群:谢绝世俗。⑦竟夕:整晚,一个晚上。⑧尘心自解纷:指心境清净,一切烦恼都消散了。
【赏析】
此诗是写在静夜之中,听到法鼓的击打声,而产生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全篇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读来令人心旷神怡,颇有韵味。
“月峰禅室掩”,首句点出了题意,月峰山上的禅房已关闭,这是作者独坐禅房时听到的。“幽磬静昏氛”,第二句紧接首句,说禅房里响起了幽雅的磬声,它把周围的黑暗都驱散了。“思入空门妙”,第三句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想到空门里面去,寻求那最玄妙的道理。“声从觉路闻”,磬声是由觉悟之路上传来。“泠泠满虚壑”,磬声清脆地回荡在深谷之中;“杳杳出寒云”,磬声从寒冷的云层中传出。“天籁疑难辨”,大自然的声音是辨别不出来的。“霜钟谁可分”,只有僧人可以辨别。
下面六句写自己听磬的感受。“偶来游法界”,偶然来到佛教所说的法界里游玩;“便欲谢人群”,就想远离人群。“竟夕听真响”,整个晚上都在聆听这真正的声音;“尘心自解纷”,这尘世的心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纷争和烦恼。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游月峰山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于佛家思想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