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上入关

尽室寄沧洲,孤帆独溯流。
天涯心似梦,江上雨兼秋。
文字为人弃,田园被债收。
此名如不得,何处拟将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江上入关》是唐代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李频(818年—876年),字德新,唐代诗人,其籍贯为浙江建德。他自幼便显示出文学才华,曾拜访当时的著名诗人姚合,得到赏识并得以提携。大中八年(854年)登进士第,后历任多个文职,最终官至建州刺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李频擅长近体诗,尤以炼字和描绘自然景色见长。
  • 诗歌成就:李频的诗作以工整的格律、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著称。《自江上入关》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尽室寄沧洲,
    孤帆独溯流。
    天涯心似梦,
    江上雨兼秋。
    文字为人弃,
    田园被债收。
    此名如不得,
    何处拟将休!
  • 翻译
    我全家人寄居在沧州,
    孤舟独自逆流而上。
    遥望天边,我的心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江上的秋雨连绵不绝。
    我的诗文被人遗忘,
    我的田园被债主收走。
    如果无法获得这个名号,
    我该去哪里呢?
  • 注释解析: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揭示了诗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失落与无奈,以及对自由人生态度的追求。全诗共六十四句,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展现了旅途中的各种景象和内心感受,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深意的画卷。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李频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他的诗句简洁明了,语言流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遭遇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普遍现象。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也颇为艰难。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李频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社会批判意味。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社会变革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现实,寻求精神寄托。李频的这首《自江上入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
  1. 文化影响
  • 传承意义:李频的《自江上入关》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现代价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李频的这首诗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自江上入关》作为唐代李频的杰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