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

江城寒食下,花木惨离魂。
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
□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
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苏州的景致,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江城寒食下,
    花木惨离魂。
    几宿投山寺,
    孤帆过海门。
    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
    定看堂高后,
    斑衣灭泪痕。

  2. 诗歌背景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 李频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因此《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诗歌内容解析
  • “江城寒食下”,这句描述的是苏州在寒食节时的景色和氛围,寒食节通常与清明节相连,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同时也是一个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江城”可能指的是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 “花木惨离魂”,这里的“花木”指代周围的自然景观,“惨离魂”则表达了因别离而产生的哀愁和不舍。这两句诗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 “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描述了友人离开后的行程,他选择在山寺中休息一晚,然后又乘船过海门,继续他的旅途。这两句诗表现了友人的离别和对未来的期盼。
  • “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这里使用了“泼火雨”和“禁烟村”两个意象,前者可能是指天气变化,后者则可能是指村庄的宁静。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既热烈又宁静的氛围,反映了苏州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
  • “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这里的“堂高”可能指的是家中的长辈或重要人物,而“斑衣”则可能是指身穿斑纹衣服的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他未来生活的祝福。
  1. 文学价值分析
  • 《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作为唐代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情感表达的真挚。
  • 通过对苏州地区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
  • 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深邃,不仅仅是对朋友离别的感伤,还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离别常态的接受,体现了唐代士人的人文情怀。

《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不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和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