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寒食下,花木惨离魂。
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
篷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
定省高堂后,斑衣减泪痕。
【注释】
下:即“下”字倒过来读。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古人有禁火寒食的习俗。
花木惨离魂:指因离别而感到悲伤。
几宿:几天。投山寺:投宿山寺。
孤帆过海门:船帆孤寂,越过海边。
篷声泼火雨:篷篷的声音如同泼洒着烈火般的大雨。
柳色禁烟村:柳树的颜色被烟雾遮挡。
定省:古代礼制,天子早晚问安于诸侯及大臣。高堂:高大的房屋。斑衣:穿孝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情景,颔联写远别的情状,颈联写远别的感受,尾联写远别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寒食日”为时序,以“下”与“上”“江城”与“海门”为空间位置,将诗人的送别之情、离别之景、思乡之意,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寒食节,寒食节是禁火扫墓的日子,但人们还是不能不离开家乡。次句点出送别之地是“江城”,说明这次送别发生在远离家乡的江边城市。第三句写诗人在山寺停留了几夜,第四句写船帆越过了海门天险,表现了诗人对远行者的关切和依依不舍之情。
颈联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江边的杨柳被轻纱般的烟雾笼罩着。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篷声”二字写出了船帆搏击风雨的声响。“柳色”二字既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又写出了风中柳枝的飘荡之姿。“禁烟”二字写出了烟雾迷蒙的环境,渲染出了一片凄迷伤感的气氛。
尾联写远别后的思念。由于远行之人已归家,所以家中的人只能在高堂前定省,而泪痕已因思亲心切而消失。这一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把复杂的感情寓于简单的景物之中,使读者能从诗中所绘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