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
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
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这首诗的原文是:
中秋月
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
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
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逐句释义如下:
中秋月
中秋节的月亮,它的光芒照亮了大地和天空,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它。在夜晚,它静静地悬挂在天空中,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
登楼正午时。
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太阳高悬于天空。人们登上高楼,可以更清楚地欣赏到月亮的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月亮显得更加明亮和清晰。
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不要害怕花费一整夜的时间去看月亮,因为月亮的变化是永恒的。即使是过了一年,它也会继续发光发亮。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
月光照射在草地上,使得草地变得冰冷而湿润。同时,月亮的光线也凝聚在树枝上,使得树枝变得明亮而温暖。
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随着天边的第一缕曙光出现,人们开始听到鸡鸣声。在这美丽的月光下,人们轻轻地告别这片土地,前往远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家乡之情的眷恋。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和意象,如“清辉”、“正午”、“冷湿”、“流萤草”、“宿鹤枝”等,通过这些词语和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中秋之夜。
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中秋月的景象和时间,强调了其永恒不变的美。后四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绪。最后两句则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出了中秋月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