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中即事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朔中即事》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此诗描绘了边关的景象,反映了边境战争的艰辛和对和平的渴望。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唐代诗人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人,后迁于睦州。少时有诗名,曾走访成名诗人姚合,得姚合赏识。宣宗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为南陵主簿、后升武功令,有政绩,累迁都官员外郎。官至建州刺史,为诗长于近体,工于炼句,然微伤雕琢。著作有《梨岳集》。
  1. 诗歌原文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2. 诗歌赏析

  • 边疆景象描绘:《朔中即事》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通过“关门南北杂戎夷”等句子展现了边疆的广袤与边关的紧张气氛。
  • 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诗中的“草木秋来即出师”表达了边疆地区在秋天就已开始备战的情况,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而“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则从时间角度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冬天的雪和雨使得春天的到来变得异常缓慢。
  • 对边功的思考:通过“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于边功的看法,即边塞战事频繁却始终未能建立显赫战功,这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边将能力的质疑和不信任。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李频的语言精炼而含蓄,善于用简洁的句子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人物活动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

李频的《朔中即事》不仅是一首反映边关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风貌,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