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代。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姚侍御远赴渭北掌书记工作的祝福与关切,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边疆战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2. 诗歌解析

  • 背景与主题:此诗作于唐代,通过描述姚侍御赴渭北掌书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 艺术特色分析
    a.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边疆的战火频繁、友人离乡背井等场景,深刻地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b. 情感丰富: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和问候,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怀。
    c. 语言简练: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饱含深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此诗作为唐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也为后人研究唐代政治、军事、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有助于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1. 教育意义
  • 历史学习: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 文学修养:诗中的精湛表达和深远意境,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文学素养和文化审美。
  1. 实用设计
  • 教学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 写作实践:鼓励学生仿照李频的风格创作自己的五言诗,通过实践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唐代诗歌,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加深对唐代文化的理解,也能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