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临前殿,殷忧遣使臣。
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
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
龙沙多道里,流水自相亲。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皇帝派遣使臣前往边远地区宣慰劝农的场景,还通过“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等词句传达了皇帝的恩泽和土地的生机。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李嘉祐,字从一,唐赵州人,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以丽婉著称,有齐梁风韵。他与当时许多文人一样,经历了从仕途到官场的波折,最终在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诗歌原文:“圣主临前殿,殷忧遣使臣。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龙沙多道里,流水自相亲。”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皇恩浩荡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欣慰之情。
诗词赏析:此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政策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诗中的“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一句,以草木的生长和鸟儿的啼鸣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活力,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喜悦及对自然的热爱。
文化背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政治信息的重要载体。李嘉祐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唐代中央集权加强下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貌。
艺术特点:李嘉祐的诗作风格绮丽婉转,语言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涵,展现了唐代盛世的景象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思考。通过对这一经典之作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