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嘉祐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以其深沉的文学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嘉祐(约719—约781年),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人。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举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他的生平经历丰富,曾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贬鄱阳令,历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刺史、袁州(今江西宜春袁州)刺史,罢任后侨居苏州。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誉为“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
  1. 诗词原文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社里东城接,松阡北地开。闻笳春色惨,执绋故人哀。
    终日南山对,何时渭水回。仁兄与恩旧,相望泣泉台。

  2.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情怀念和对其人生境遇的感叹。通过对逝者生前德行和死后遭遇的对比,诗人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神理”和“斯人”等词语,营造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氛围。同时,通过对颜渊和伯道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刻,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情感抒发的特点。
  1. 创作背景
  •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当时,李嘉祐因政治原因被贬鄱阳令,之后历经台州、袁州等地的刺史职位,最终侨居苏州。这段时期的经历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能够以更加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生的无常和个人的命运。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不仅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值得深入研读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