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皇甫冉登重玄阁

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绕长洲。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皇甫冉登重玄阁》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其诗中描绘了与皇甫冉一同登阁所见的景色和内心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他曾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举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时,他因为直言进谏被贬为鄱阳令。
  • 作品时间:此首诗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可以确定它是在诗人流放期间所作。这一时期,他远离京城,身处异乡,因此有机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和人生的哀愁。
  1. 诗作原文
  • 诗句摘录:《高阁朱栏不厌游》,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绕长洲。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 诗句解析:第一句“高阁朱栏不厌游”描述了诗人对高阁朱栏的喜爱,表达了他对登高远眺的渴望。第二句“蒹葭白水绕长洲”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边景致,白水环绕着绿色的芦苇洲。第三句“孤云独鸟川光暮”以孤云和独鸟作为画面的主体,表现了夕阳西下时分的自然景象。第四句“万井千山海气秋”,则是对远处万井千山的秋日海景进行描写。第五句“清梵林中人转静”,反映了山林中僧侣修行时的安静场景。最后一句“夕阳城上角偏愁”,则传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离愁别绪的情感。
  1. 主题与情感
  • 自然之美: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尤其是“蒹葭白水绕长洲”、“孤云独鸟川光暮”等句子,生动地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 离别之情:诗中的“谁堪远作秦、吴别”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双泪流”则更直接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和不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李嘉祐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如“孤云独鸟”、“海色秋”等,这些意象不仅美丽动人,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 韵律和谐:诗的平仄韵脚安排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特别是诗的结尾两句“夕阳城上角偏愁”和“离恨归心双泪流”,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李嘉祐的这首《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受到了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高仲武曾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认为他在中兴时期与其他著名诗人并列,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 流传广泛:这首诗不仅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还被后人多次引用和赏析。它不仅是了解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研究唐代文人心态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文献。

《同皇甫冉登重玄阁》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世界,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