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

受律仙郎贵,长驱下会稽。
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剪寇人皆贺,回军马自嘶。
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
破竹清闽岭,看花入剡溪。
元戎催献捷,莫道事攀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一首五言排律,创作于唐代。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唐肃宗时期因事被贬至鄱江令、江阴县令,后入朝为中台郎,又出为台州刺史、袁州刺史。其诗风格受齐梁影响,有诗集一卷。
  1. 诗歌原文
    受律仙郎贵,长驱下会稽。
    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剪寇人皆贺,回军马自嘶。
    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
    破竹清闽岭,看花入剡溪。
    元戎催献捷,莫道事攀跻。

  2. 诗句解析

  • 首联“受律仙郎贵,长驱下会稽”描述了李嘉祐作为官员的身份与地位,以及他率军长驱直入的气势。
  • 颔联“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描绘了行军路上的景象,鸣笳声与山月相伴,而摇动的旗帜则让远处的野云显得更低。
  • 颈联“剪寇人皆贺,回军马自嘶”表达了战争胜利后人民的喜悦以及对归来军队的欢迎。
  • 尾联“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则是对和平景象的描写,春天的草地生机勃勃,夜晚乌鸦的叫声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1. 艺术特点
  •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山月晓”与“野云低”等,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在结构上,全诗遵循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式,分为八句,每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1. 文化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社会背景,通过战争的胜利展现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和文化自信。
  •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社会动荡的反思。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经历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历史风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唐代的文化和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