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宅送宁谏议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
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
汉臣来绛节,荆牧动金铙。
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
露荷秋变节,风柳夕鸣梢。
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宋公宅送宁谏议》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情的离别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律诗的艺术成就。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诗人介绍: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延清,号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因品行问题而流放的过程。其诗歌创作多以五言律诗为主,擅长五言律诗的创作,且在唐代律诗的发展中作出了贡献。

  2. 作品原文:《宋公宅送宁谏议》全诗如下: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
    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
    汉臣来绛节,荆牧动金铙。
    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
    露荷秋变节,风柳夕鸣梢。
    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3. 作品赏析:本诗描写了宋之问送别宁谏议离开宋公宅的情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间出人三秀”等句,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感慨。

  4.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当时宋之问登进士第后进入仕途。然而,他因为献媚于张易之、太平公主而被时人所不齿,最终被流放钦州。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宋公宅的景色和宁谏议离去的情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腐败现象。

《宋公宅送宁谏议》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及诗人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律诗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