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四年春祠海

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
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
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
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
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
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
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
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
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
抚中良自慨,弱龄忝恩遇。
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
虽叹出关远,始知临海趣。
赏来空自多,理胜孰能喻。
留楫竟何待,徙倚忽云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景龙四年春祠海》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写景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在唐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1. 艺术特色
  • 意境描绘:此诗以东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从清晨鸡鸣到日出时分,再到鹭鸟掠过惊涛骇浪,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语言运用:宋之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如“惊涛鹜”、“地阔八荒近”、“筵端接空曲”等,使得整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诗中的东海不仅是一个地理现象,更是自然美的化身。通过对东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 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提到“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诗是在唐景龙四年(710年)宋之问任越州长史期间创作的。
  • 文学地位:这首诗被选入《全唐诗》,是宋之问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特征: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初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尤其是对当时文人的心态和审美趣味的反映。
  • 传承古典文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才能,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景龙四年春祠海》不仅是宋之问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