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嵩岳待寄诗诮之

嵩峰高不极,上有玉琅玕。
佳游竟不至,何以慰长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嵩岳待寄诗诮之》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宋之问,字延清,号少连或蒋公,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他于高宗上元二年中进士,善文辞,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曾因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而闻名,后历任多个官职,包括转任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并在中宗神龙年间遭到贬谪。
  2. 诗歌原文
    嵩峰高不极,上有玉琅玕。
    佳游竟不至,何以慰长薚?
  3. 作品风格:这首诗以描绘雄伟的嵩山为主题,用“嵩峰高不极”开篇,形象地表达了嵩山的壮丽。接着以“上有玉琅玕”进一步渲染其山顶之美,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然而,“佳游竟不至,何以慰长薚?”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未能实现美好愿景的遗憾,使整首诗在赞美与哀愁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4. 创作背景:宋之问因参与张易之兄弟的谄媚活动而被贬为泷州参军,后来因政治斗争再次遭遇贬谪。在这段充满波折的人生旅程中,他有机会游览嵩山,并写下了《游嵩岳待寄诗诮之》。此诗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5. 艺术特色:宋之问的诗歌擅长五律,特别是律诗之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游嵩岳待寄诗诮之》中,他巧妙地运用律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嵩山美景的描写和对自己未能实现愿望的抒发,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6. 赏析鉴赏:宋之问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它通过对比自然的美丽与人世的无常,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艺术魅力。

《游嵩岳待寄诗诮之》不仅是宋之问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