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叔赴洪州

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
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从叔赴洪州》是唐朝李端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对人物、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从叔远行的深情与不舍。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李端生平:李端(约743-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少居庐山,师从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晚年归隐于湖南衡山,自号为“衡岳幽人”,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1. 诗歌原文
    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
    王粲名虽重,郄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2. 诗歌解读

  • 第一联:“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从叔能够辅佐朝廷、参与政务的欣慰之情,同时也隐含了从叔像故乡一样亲切的情感。
  • 第二联:“王粲名虽重,郄超髯未长。”通过提及王粲和郄超两位历史人物,诗人暗示从叔虽然才华横溢,但尚未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峰,因此需要继续努力。
  • 第三联:“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描绘了从叔离开的场面,通过水路的描述,传达出离别的哀愁。
  • 第四联:“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反映了作者对从叔未来归来的期待和思念之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歌中的意象选取富有深意,例如“鸣桡”象征着旅途的开始,“敛笏”则代表了官场的身份。
  • 情景交融:诗中的描写既有宏大的场景描绘,也有细微的心理刻画,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音韵和谐:五言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感非常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教育意义:作为唐诗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启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送从叔赴洪州》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五言律诗,更是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杰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