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期张芬不至

石堤春草碧,双燕向西飞。
怅望云天暮,佳人何处归。
药栏虫网遍,苔井水痕稀。
谁道嵇康懒,山中自掩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期张芬不至》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孤独期待挚爱之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词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石堤春草碧,双燕向西飞”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景。春草的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双燕的飞向则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美感,使画面更加生动。这样的开头不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背景,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期盼与不安。

“怅望云天暮,佳人何处归”,表达了诗人面对辽阔天空时的惆怅之情。他站在高处,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焦虑,不知道心爱的人何时能够归来。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爱人深切的感情,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感。

“药栏虫网遍,苔井水痕稀”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寂静和落寞的氛围。诗人在药栏上发现了爬满虫网的痕迹,苔井中的水痕已经稀少,这些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荒凉。这种环境描写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使得期待变得更加艰难和不易实现。

“谁道嵇康懒,山中自掩扉”作为整首诗的收尾,给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虽然外界可能认为嵇康那样的人懒惰,但诗人却选择在山中隐居,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执着守候。这一结尾不仅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鼓励。

《山中期张芬不至》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内心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生活态度的体现,诗人李端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