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韩判官绅卿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赠韩判官绅卿》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七律诗,出自《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六。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艺术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 诗歌原文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2. 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时期,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根据作者李端的生平和诗中的一些暗示,可以推断出其创作年代大约在唐代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李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才子中的才子”,他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被认为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李端的作品多以应酬之作为主,其中不乏表现消极避世思想的作品,同时也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部分作品还带有闺情色彩,风格清新婉约。

  3. 诗歌主题
    《戏赠韩判官绅卿》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外界名利纷争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对比自己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纷扰,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川、田园等,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束缚,向往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

  4. 艺术风格
    李端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运用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戏赠韩判官绅卿》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雪时不肯更乘舟”(形容自己不愿再被世俗事务所累)等,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邃的内涵,又富有画面感。同时,诗人善于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5. 文学史地位
    《戏赠韩判官绅卿》不仅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诗人在作品中借鉴了李端这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首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追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戏赠韩判官绅卿》不仅是李端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唐代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