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玩月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玩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月光照耀下的自然景色和人间活动,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心境。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鉴赏
  • 首句“今夜鄜州月”点明时间地点,即在今夜的鄜州月色下,展现了诗人与家乡相隔的孤寂之情。
  • “清光似水中”形容月光如水般明亮清澈,给人以清凉感;同时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 接下来两句“何人执此烛”和“何处吹长笛”,通过提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渴望。
  • 最后一句“相看泪眼”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流泪的情景,深化了整首诗的悲凉氛围。
  1. 艺术特点
  • 意象选择:诗中选取露水、关山、银河、儿童划船等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画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的意境图景。
  • 动静结合:通过对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夜晚出游时的生机勃勃和月夜的幽静美,使得整首诗既有动态的活力又不失静态的美感。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月的喜爱,还透露出淡淡的乡愁,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的艺术造诣。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创作于唐代,这一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深受后世推崇。
  • 地域特色:杜甫曾在苏州居住过一段时间,因此作品中也融入了他对该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感受。
  1. 历史影响
  • 文学史地位:《十六夜玩月》被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的佳作之一,其艺术成就被历代学者和读者所赞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月亮描写的丰富遗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六夜玩月》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性受到广泛赞誉,更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学技巧,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了解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无疑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