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话丛台》是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

《听话丛台》是李远于唐大中五年(851年)所作,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于世,而且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李远,字遐叔,唐朝人,曾任国子监主簿,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衡州司马。他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 诗歌特色:李远擅长以七绝抒发感慨,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脱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性。同时,他还善于利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
  1. 诗歌原文
  • 诗句赏析:“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这两句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朋友对丛台的回忆和描述。“古丛台”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为了阅兵和歌舞而建的高大建筑,象征着古代的辉煌。
  • 诗句鉴赏:“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这里的“襄国”和“漳河”都是古代地名,分别指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郸市。诗人用这些地理名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
  1. 诗歌主题
  • 历史与现实:《听话丛台》不仅仅是对古代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它通过对古代场景的描述,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首诗通过对丛台自然美景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保护意识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1. 艺术成就
  • 意象运用:《听话丛台》中大量使用意象,如“云遮襄国”、“树绕漳河”,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既有对友人游历归来的喜悦,也有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感慨。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听话丛台》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以及社会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