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
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
慈恩寺避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恩寺避暑》是唐代李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慈恩寺中寻得清凉,与好友共度夏日的美好时光。
《慈恩寺避暑》的写作背景及其作者李远的生平都值得深入探讨。李远是唐朝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据资料显示,他于大和五年(831年)考中进士,后官至御史中丞,其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武宗和宣宗两朝。这些信息为我们理解《慈恩寺避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参照。
从诗歌的内容与艺术风格来看,《慈恩寺避暑》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的“追凉寻宝刹”、“卧草同鸳侣”等句子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前往慈恩寺避暑的场景,以及他们在清凉的树下舒适地度过炎热夏日的情景。此外,诗人运用“风铎似调琴”、“香荷疑散麝”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清凉宜人的慈恩寺之中。
《慈恩寺避暑》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崇尚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许多文人墨客将佛寺作为避暑的理想之地,这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慈恩寺避暑》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座文化和艺术的桥梁,连接着唐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还可以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