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望尧

若说精通事艺长,词人争及孝廉郎。
秋萤短焰难盈案,邻烛馀光不满行。
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明时公道还堪信,莫遣锥锋久在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陈望尧》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若说精通事艺长,词人争及孝廉郎。
    秋萤短焰难盈案,邻烛馀光不满行。
    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明时公道还堪信,莫遣锥锋久在囊。

  2. 诗歌翻译
    如果能够精通技艺和文学,那么文人墨客都会争相效仿。
    就像秋夜里的萤火虫,虽然光芒微弱,却依旧努力闪耀。
    虽然邻家的蜡烛只留下余光,但总比没有好。
    即使有人试图用尖锐的东西来标榜自己,但终究不如公正的道理长久。
    即使有些人因为亲近而受到特别的待遇,但桂花的高下却是相同的。
    在明亮的时代,正义是可以被相信的,不要让自己的锋芒长时间留在口袋中。

  3. 诗歌背景:《赠陈望尧》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唐代。诗中的“陈望尧”可能是指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或官员。李咸用的这首七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文人或官员才艺和品行的赞赏,以及对公正和正直的重视。

  4. 诗歌鉴赏
    《赠陈望尧》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七绝,具有以下特点:

  • 主题明确:诗中直接提出了“若说精通事艺长,词人争及孝廉郎。”的主题,表达了对文人才艺和德行的高度赞扬。
  • 意象生动:通过比喻(如“秋萤”、“邻烛”等),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
  • 语言精炼:全诗仅用短短二十个字,就完成了对主题的阐述,显示了高度的语言精炼和凝练性。

通过对《赠陈望尧》的详细介绍,不仅能感受到唐代诗人李咸用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还能深入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及其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化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