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尘散暖空,数峰春色在云中。
须知触目皆成恨,纵道多文争那穷。
飞燕有情依旧阁,垂杨无力受东风。
谁能会得乾坤意,九土枯荣自不同。
春暮途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暮途中》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作品之一,其原文如下:
细雨如尘散暖空,数峰春色在云中。
须知触目皆成恨,纵道多文争那穷。
飞燕有情依旧阁,垂杨无力受东风。
谁能会得乾坤意,九土枯荣自不同。
此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四季变化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深刻理解。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形式进行详细解读:
内容
第一节:”细雨如尘散暖空,数峰春色在云中”。描述了春日细雨的景象,仿佛尘埃般的小雨洒落在温暖的空中,使得远处的山峰沐浴在一片朦胧春色之中,如同画卷般展现在眼前。
第二节:”须知触目皆成恨,纵道多文争那穷”。指出尽管文人墨客多才多艺,但终究难以逃脱世事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这里的“恨”字,可能指的是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一种哀叹。
第三节:”飞燕有情依旧阁,垂杨无力受东风”。燕子依然执着地停留在老树上,杨柳无力地承受着春风的吹拂,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岁月的无情。
第四节:”谁能会得乾坤意,九土枯荣自不同”。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即宇宙之间存在着不可言说的深意,九州大地的枯荣变化各自不同,反映了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主题
《春暮途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写,抒发了对生命、时光和自然规律的感悟和思考。诗中蕴含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
《春暮途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自然法则的深刻感悟,展示了唐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