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是唐代李峤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1. 作者介绍
  •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著名诗人,以才思敏捷、作品丰富而著称。他曾与王勃、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也有婉约细腻的。
  1. 诗作原文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2. 诗意解析

  •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描述了皇帝乘坐辇车登山的场景,山势高耸,仿佛进入了一片紫色烟雾之中,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气氛。
  •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表达了对忠诚大臣的赞美,他们像捧着太阳一样照耀着帝王。同时,也描绘了帝王想抚摸天空的壮志雄心。
  •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通过观察远处平原上的树木和近看华山上的莲花,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
  •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暗示着帝王的居所就在不远处,但由于云雾缭绕,使得帝王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神话传说,如“捧日”、“扪天”等,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和深度。
  • 结构严谨:诗歌遵循传统的五律形式,每两句为一组,押韵严谨,节奏分明。
  • 语言优美:诗句选用了生动贴切的词汇,如“紫烟”、“捧日”等,使诗歌富有音乐美感。
  1. 历史背景
  • 政治意义:此诗作为应制之作,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皇帝的治国理念。
  • 文化交融:诗中的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体现了唐代文化融合的特点。
  1. 社会影响
  • 文人雅集:李峤的这首诗是唐代宫廷文学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 后世评价:李峤的诗歌在后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誉,被后人传颂。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大自然美景赞叹和对君主崇敬之情的诗歌,也是唐代宫廷文化和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唐朝盛世的繁荣与开放,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风采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