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注释】

  1. 奉和:在皇帝的诗中表示对皇帝的敬仰和遵从。
  2. 骊山: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著名山峰。
  3. 步辇:古代帝王乘坐的一种由人抬的车辆。
  4. 陟(zhì):攀登。
  5. 紫烟: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
  6. 忠臣:指忠诚的大臣。
  7. 捧(fǔ):用手托或举。
  8. 日:太阳。
  9. 扪(mén):用手触摸。
  10. 平陵树:指的是平地上的树木。
  11. 华岳莲:华山上的莲花。
  12. 帝乡: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天上的宫殿。
  13. 应(yīng):应该,或许。

【译文】
步行登上山巅,只见山之高远如进入紫色烟雾之中。
忠诚的大臣们依然像捧着太阳一样,守护着陛下,希望陛下能触摸到天空。
远远地辨认出平地上的树木,低头看到华山上的莲花。
想象中的天宫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空见白云挂在天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室李适所作,他在安史之乱后被废为庶人,流放至奉天。这首诗就是他在奉天时期所作,表达的是他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首句“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描绘了诗人登上骊山的情景。”辇”是帝王乘坐的车,”步辇”意味着诗人是在步行上山。”陟”即登、升的意思,”山巅”则表明了登山的高度。”山高入紫烟”则是说,山上的景色如同进入了紫色的烟雾之中,给人以深远而神秘的感觉。
第二句“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是对诗人忠诚形象的形象化描述。这里的”捧日”是指像捧太阳一样的忠诚,”扪天”则是想触摸到天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君王的期望。
第三句“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景象。”平陵树”指的是平原上的树木,而”华岳莲”则是华山上的莲花。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的所见所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四句“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是对诗人未来命运的猜测和展望。”帝乡”指的是皇宫或者皇帝居住的地方,而”白云悬”则是说看到的白云像是悬挂在空中的一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情感,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