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齐安城楼

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咏远方的愁绪 —— 《题齐安城楼》浅析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以雄浑豪放著称。在杜牧众多的作品中,《题齐安城楼》作为一首七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璀璨之花。《题齐安城楼》不仅是杜牧诗歌创作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首诗作于唐朝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当时杜牧担任黄州刺史,身处异地,面对壮丽的江景,不免生出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江边景象:“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这里,“呜轧”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江水的激荡之声,而“微阳”则描绘了初升的太阳洒在江面上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感觉。

后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诗人没有选择凭栏远望,而是表达了一种达观的态度,“故乡七十五长亭”,这里的“长亭”是指旅途中供休息的驿站,暗指家乡与京城之间的距离之遥远,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将诗人的游子身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人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及历史的独特感悟。

《题齐安城楼》是杜牧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学习,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杜牧诗歌的美,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在阅读《题齐安城楼》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跨越千山万水,对远方故乡的无限眷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一次深刻体现。杜牧通过这首简短的小诗,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空间。

让我们在品读《题齐安城楼》的过程中,感受杜牧那颗超越时空的赤诚之心,领略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那份对家国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