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马堪怜力壮时,细匀行步恐尘知。
骑来未省将鞭触,病后长教觅药医。
顾主强抬和泪眼,就人轻刷带疮皮。
只今筋骨浑全在,春暖莎青放未迟。
伤病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病马》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匹受伤的马及其主人的境遇,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贫困与苦难的同情。
诗歌开篇以“此马堪怜力壮时”起首,描绘出了一匹曾经强壮有力的马,但如今却因伤病而变得瘦弱。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马的命运,也映射出农民生活的艰辛,使得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人所构建的悲悯世界。接着,“细匀行步恐尘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马行走时的细微动作和环境的感受,使马匹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这匹伤病马的深切关怀。此外,“骑来未省将鞭触,病后长教觅药医”等句子,进一步描绘了马在主人的照顾下逐渐康复的过程,以及马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弱者命运的关注。
诗歌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马作为古代文化中的“文运昌”之物,象征着文人的学识、品格和地位,而伤病马则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杜荀鹤通过这一形象,不仅展示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不幸者的同情和理解。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诗歌的主题更加深远,引发了读者对农民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诗人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感受。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伤病马》不仅是一首艺术上精湛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伤病马的描写,杜荀鹤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也传递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