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巴水渡,传尔溯行舟。
是日风波霁,高唐雨半收。
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
不作书相问,谁能慰别愁。
度巴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度巴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李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愁绪的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邕卓越的文学才能,还展示了他深刻的情感世界与人生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李邕,唐代诗人,字泰和。他是扬州江都人,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善子曾注《文选》,而李邕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擅长文墨,尤其擅长用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自成一派。他的一生经历了起落,但始终保持着豪放不羁的性格。李邕在玄宗时期受到重用,担任过户部郎中等职,但他因性格豪侈,不拘小节,最终在天宝时遭人诬陷,被罗织致死。然而他的文学作品却广为流传,如他的文集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诗歌原文:客从巴水渡,传尔溯行舟。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首句“客从巴水渡”,描述了诗人的友人从巴水边渡过河流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次句“传尔溯行舟”,则表现了诗人听到消息后的震惊和失落。第三句“是日风波霁”,描绘了天气转晴后的宁静,但也透露出诗人心情的复杂,既有喜悦也有不舍。第四句“高唐雨半收”,则进一步烘托了一种离别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两句,以山川景色的变换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最后一句“不作书相问,谁能慰别愁”,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与友人相见、交流的无奈与悲伤。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一个深情而复杂的情感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李邕作为文人的情感深度和文化魅力。
李邕的《度巴硖》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人性、情感与自然景观深刻洞察的结晶。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