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发崇让宅紫薇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发崇让宅紫薇》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深切怀念及对梓州的不满情绪。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作于唐代大中五年(851年)深秋,李商隐离开洛阳赴梓州幕前。
  • 创作地点:此诗描绘的地点为洛阳的“崇让坊”,即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宅邸。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 译文:洛阳的紫薇独自挺立在秋日的庭院里,暮雨蒙蒙,犹如轻尘。它不率先凋零自有其理由,现在想要离别却不敢再展新枝。桃花依恋着露井,柳絮寄托着思念,虽然相隔不远却仿佛遥远。无论天涯海角还是彼此相望,都能共享荣耀和衰败,又何必非要移植到上林苑中呢?
  1. 诗歌赏析
  • 主题内容:《临发崇让宅紫薇》以紫薇花为载体,通过对比描写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不仅描绘了紫薇花的孤独美丽,还通过“桃绥含情依露井”和“柳绵相忆隔章台”等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 艺术手法:《临发崇让宅紫薇》采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植物的描写,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例如,“不先摇落应为有”和“已欲别离休更开”两句,既表达了紫薇花不愿过早凋零的坚韧,也反映了诗人因离别而不能再次欣赏美景的遗憾。
  • 语言风格:李商隐的语言富有韵味和深度,他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桃绥含情依露井”中的“桃绥”和“露井”,以及“柳绵相忆隔章台”,“天涯地角同荣谢”等诗句,都体现了他的诗歌特色。
  1. 诗歌背景分析
  • 历史背景: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深刻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 文化环境: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文化繁荣,诗词歌赋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李商隐的诗作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 个人经历:李商隐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临发崇让宅紫薇》不仅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注解

韦让《迷征记》:“洛阳崇让坊有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紫薇:四五月开花,开谢接续,直到八九月方止,故一名百日红。花六瓣,淡红色、紫色或白色。本篇是大中五年深秋离开洛阳赴梓州幕前所作。

谢朓《观朝雨》:“散漫似轻埃。”

应为有:应为有我之省略。

桃绶:桃花成串盛开如同绶带。古乐府:“桃生露井上。”

桃、柳:均喻指同年之逢时得第者。

《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徐种植其中。”此以移根上苑喻供职朝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