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是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2.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商隐中进士后,在长安东门外为他的同学和朋友举行的饯别宴会上所作。当时,他刚刚结束了一年的学习生涯,准备返回家乡,与同年的同学们道别。

  3. 诗歌解析

  • 首联:“芳桂当年各一枝”,这句借用了晋代人郄诜“桂林一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同年们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喜悦之情。同时,“各一枝”也暗示了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各自为战,各有所长。
  • 颔联:“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这两句通过“江鱼朔雁”和“秦树嵩云”的形象,表达了对分别后不能相见的无奈和思念。这里的“江鱼朔雁”可能指的是书信往来,而“秦树嵩云”则象征着远在他处的同榜之人。
  • 颈联: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通过“下苑经过劳想像”和“东门送饯又差池”,展现了作者对朋友们的深深怀念和对离别场景的感慨。
  • 尾联:“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情感,即使无法相见,也不要徒劳地赠送柳条,寓意着友情和期待未来相见的愿望。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不仅是一首表达别离愁绪的诗,更是一种情感真挚、笔法奇妙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深入理解李商隐的艺术风格,还能感受到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