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晋昌亭闻惊禽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晋昌亭闻惊禽》是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由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此诗作于大中五年(861年)深秋,当时诗人正在赴梓州幕前工作。

《宿晋昌亭闻惊禽》这首诗通过描绘羁旅之人夜不能寐的情景和偶然听到的惊起之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性和自然美的独特感悟。首联“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描述了诗人因思乡或忧国而难以入睡,直到深夜才勉强合眼。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孤独的夜晚,突然被一声惊飞的鸟鸣惊醒,这声音仿佛打破了夜的寂静。

第二联“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则是诗人在惊讶之余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一只惊飞的鸟掠过了烟雾弥漫的曲渚,越过了更加幽深的南塘。这一联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鸟儿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它不仅仅是对外物的简单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展现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宿晋昌亭闻惊禽》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并赏析这样一首诗,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