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东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随师东》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律诗,创作于晚唐时期。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文学价值: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后人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 《随师东》是在唐廷讨李同捷之役中产生的,当时的政治腐败现象被诗人以古讽今的方式揭露出来。
  1. 主题内容
  • 这首诗通过描写唐廷东征的情景,讽刺了唐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腐败现象。诗人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杜预伐吴等历史典故,来揭示唐朝政治上的不正之风。
  • 诗的前两句写东征日调发黄金万两,竭中原之力,以买斗志之心。三四句写军令不严,失机不坐,欺蒙报捷。五六句指出诸将之跋扈邀赏,其源盖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盖内无鸑鷟(君子),故外有鸱鸮(小人)。
  1. 文学价值
  • 《随师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的作品,同时也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批判性作品。通过诗歌这一形式,李商隐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批评。
  • 该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的引用和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公正政治的追求。

《随师东》不仅展示了李商隐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学功底,还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