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与群公过慈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的寺院景象和僧人生活的片段,展现了诗人在雪后与好友相聚在一起,共同游览慈恩寺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作广泛反映了边塞生活和将士们的艰苦战斗。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富有感染力。
  1. 作品原文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2. 整体翻译

  • 乘兴忽然被邀请,僧侣的房屋在黄昏和早晨之间交替。
  • 雪融化在双棵树上,使得它们变得湿润。
  • 沙子昏暗,一盏灯燃烧着。
  • 竹林外面,山低矮的塔;藤蔓之间,一座庭院隔着桥梁。
  • 回家时像想懒散,世俗的忧虑已经消散。
  1. 词句注释
  • “双树”指两座相邻的大树。
  • “沙闇一灯烧”指的是寺庙里的灯光微弱,沙地也显得暗淡。
  •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描绘了寺院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建筑布局。
  1. 白话译文
  • 忽然有人邀请,去到和尚们的房子,那里在黄昏和早晨之间交替。
  • 雪融化在双棵树上,使得它们变得湿润。
  • 沙子昏暗,一盏灯燃烧着。
  • 竹林外面,山低矮的塔;藤蔓之间,一座庭院隔着桥梁。
  • 回家时像想懒散,世俗的忧虑已经消散。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的岑参因军功被封为嘉州刺史,他游历边疆、边塞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边关生活。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一次雪后与友人相聚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
  1. 名家点评
  • 这首诗被认为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还通过描写景物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轶事典故
  • 关于这首诗的传说故事并不多,但可以想象,在那个雪后初霁的清晨,岑参与朋友一起踏雪寻梅,一同走过古寺,这样的场景可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作品赏析鉴赏
  • 诗中的“雪融双树湿”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而“沙闇一灯烧”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孤寂的氛围。
  • 从结构上看,整首诗采用了先景后情的手法,以景物的描写作为铺垫,最终引出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的转变。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风景诗,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刻思考。岑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享受自然的心态。

《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它更是一首蕴含深意的作品。通过对雪后寺院的描绘和对朋友相聚时光的回忆,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唐诗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