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鄠县群官泛渼陂

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
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
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
暝来呼小吏,列火俨归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鄠县群官泛渼陂》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因父亲早逝,家境衰落。他从小随兄读书,二十岁后入长安求仕,曾两度出塞从军,居边塞六年,后因安史之乱返回长安。
  • 文学成就:岑参以豪放、奔放的诗风闻名,被誉为“高岑”,与另一名诗人高适并称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他的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流传于世。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暝来呼小吏,列火俨归轩。
  • 译文:万顷的水面映照着天光,连绵不绝的山根伸向远方。船儿移动中城市渐渐隐入树木之中,岸边宽阔水面上倒映着村庄。悠闲的白鹭惊飞,伴随着箫管声;水中潜伏的龙在旁陪伴着酒壶。傍晚时分,召唤小官,点燃火炬整齐地返回府邸。
  1. 主题内容
  • 自然景观:本诗通过对渼陂美景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和谐之美。
  • 友谊表达:反映了诗人与同僚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在共同游玩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自然的美,还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和友谊。
  • 生活情趣: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和欣赏。通过游赏美景,诗人体会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满足。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此诗作于唐朝盛世时期,国家安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有机会游历四方,交流思想。
  • 个人经历:岑参因两次出塞经历,积累了丰富的边疆生活经验,这次游赏渼陂的活动既是一次休闲旅行,也是其个人情感的一次抒发。
  • 时代风尚: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士大夫乐于参与此类雅集活动,既是为了修身养性,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品味。
  1. 艺术风格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富有诗意。
  • 音韵节奏:诗的节奏明快,韵律协调,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意象选择: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1. 评价鉴赏
  • 艺术价值:作为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 文化传承:诗中的一些元素和意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研究唐代文化和边塞诗的重要材料。
  • 现代价值:尽管诗歌产生于久远的历史时期,但其深刻的情感和美学价值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与鄠县群官泛渼陂》不仅体现了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事之中。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唐代文学和边塞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