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峡口秋水壮,沙边且停桡。
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
九月芦花新,弥令客心焦。
谁念在江岛,故人满天朝。
无处豁心胸,忧来醉能销。
往来巴山道,三见秋草雕。
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
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
把笔判甲兵,战士不敢骄。
皆云梁公后,遇鼎还能调。
离别倏经时,音尘殊寂寥。
何当见夫子,不叹乡关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岑参(715年—779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其中在仕途上他以边地生活为背景,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寨生活的诗作。
  • 文学成就: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被后世誉为“诗圣”。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边疆风光和将士生活的诗篇,也有咏史抒怀的名篇。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九月芦花新,弥令客心焦。谁念在江岛,故人满天朝。无处豁心胸,忧来醉能销。往来巴山道,三见秋草凋。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把笔判甲兵,战士不敢骄。
  • 翻译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青山峡口的壮阔景色及作者的忧愁与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文关系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边关士兵的同情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据诗题可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岑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任官期间,因不满官场而辞官归隐途中。
  • 个人经历:岑参在嘉州任职期间,曾目睹并体验过边疆的生活。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主题思想
  • 边塞情怀: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边塞气息。他的诗作常常通过描写壮丽的山川、雄浑的自然景观来展现边关将士的豪情与坚韧。
  • 思乡之情:尽管身处异乡,但岑参并没有忘记故乡和亲人,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远在他乡朋友的关切和问候。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青山峡口的秋日之中。
  • 意境悠远: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无论是奔腾的江水还是秋天的芦花,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1. 影响评价
  • 历史评价:自《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问世以来,它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历代学者对其内容、形式及艺术手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 文化传承:《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不仅展示了岑参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研究唐代文学和边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岑参的《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是一首充满情感、描绘自然景观并富含哲理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时代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