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创作于天宝十三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山下夜宿时,意外听到一位隐士吟唱吴地的歌声,引发出对故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头“昨夜谁为吴会吟”描述了一种声音的觉醒,仿佛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这里的“谁为”表达了诗人对于声音来源的好奇与惊讶。紧接着,“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则具体描绘了因歌声而惊动的动物形象。龙和猿的动态被用来象征自然界的生机与动荡,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和谐。
诗的主体部分,“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通过对比诗人自己的住宿环境和听到歌声后的感受,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氛围。诗人选择在明月照耀下的碧溪旁休息,暗示着环境的静谧与美好。然而,当听到歌声之后,诗人放下手中的琴,这反映了他对歌声的情感反应及其对音乐美的欣赏。
结尾“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则是在早晨醒来后对整个夜晚经历的一种总结。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从梦中回到现实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诗人以品尝美酒和食物的方式,结束了一夜的宁静与感动,也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和满足。
李白的《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受的诗,它还深刻地体现了唐代文化中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