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张良的事迹为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与自身抱负的抒发。

在李白笔下,张良不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游侠,也是一个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的神仙人物。《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通过前八句对张良的事迹进行叙述,赞扬他的智慧和勇气。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英雄人物的颂扬,更是对一种人生智慧与处世态度的肯定。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张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谋在乱世中生存并取得成功,如“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展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诗的后六句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李白感叹世间缺少像黄石公那样能够识别真才的人,暗含着诗人自己对于才华被埋没的遗憾与忧虑。这种感慨不仅是对个体的哀叹,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李白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还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诗的结构紧凑流畅,情感表达直接而有力。李白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文学美。这首诗的韵律和谐,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深情并存的特点。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怀古之作,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个人情感体验。通过对张良事迹的赞颂和对其遭遇的同情,李白传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