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
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
尽日卷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于公元845年(大中九年)秋天,当时李商隐正在泾阳(今属陕西)任内侍监、内廷供奉官。他因事被贬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首诗是他赴梓州途中所作。

下面是《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的原文: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太保中书令,
新楼对紫微。
花明千树雪,
莺好一声飞。
水殿深沈柳,
春山澹冶衣。
不知行子意,
何事泪沾归。

首联“太保中书令,新楼对紫微”,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太保”是指唐朝时期的高级官职,而“中书令”则是指宰相或尚书省长官,都是高级别的官员。这里的“军前新楼”指的是皇帝在前方的新楼,可能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建造的。

第二联“花明千树雪,莺好一声飞”,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这里的“花明”可能是指花开得明亮如雪,而“莺好”则是指鸟儿歌唱得很好听。这两句诗通过色彩和声音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春天景象。

第三联“水殿深沈柳,春山淡冶衣。”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水殿”可能是指宫殿中的水池,而“柳”则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活力。“春山淡冶衣”则形容了春天山间的景色,给人一种淡雅又美丽的感觉。

尾联“不知行子意,何事泪沾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这里“行子”可能是指旅途中的人,而“泪沾襟”则表示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和悲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