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十)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我这今日的边让想起奖进贤能的蔡邕,无心制曲吟诗,只好闲卧春风中。舍南有片竹林,削成青简倒可以写字,到老年时,索性在溪边做个钓鱼翁。

介绍

《南园十三首(其十)》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之一,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至十一年之间,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贺:唐朝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李贺擅长七言短歌和五言律诗,他的诗歌多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 创作背景
  • 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八年至十一年之间。这一时期,唐宪宗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这种背景下,李贺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 地点:这首诗的创作地为李贺的故乡福昌昌谷,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让他能够静心思考和创作。在这里,李贺得以摆脱外界的干扰,专注于文学和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1. 诗句解析
  • 首句写年龄:这句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表达了他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通过这样的开头,李贺展示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和感慨。
  • 次句极写困境: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详细描述了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以及为了生活所作出的牺牲。这不仅展现了他的困苦,也反映了他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通过这种描述,李贺传达了他对生活艰辛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尾句抒发志向: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高潮,也是李贺情感的集中体现。这里,他表达了想要弃笔从戎、为国效力的决心。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也显示了他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结尾,李贺将他的个人抱负与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他的远大理想。
  1. 主题思想
  • 抱负与理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要弃文从武、为国家效力的强烈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改变,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在这首诗中,李贺不仅展示了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如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的细致刻画,同时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如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 审美价值
  • 独特的艺术风格:李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著称,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意象丰富,充满了象征和暗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和意境。
  • 深刻的思想内涵:李贺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这些诗歌,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李贺作为唐代“诗鬼”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尤其是宋代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思想启示:李贺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他的抱负和理想主义精神,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认识,激励着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南园十三首(其十)》不仅是李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艺术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对于人生、社会和国家责任感的启示。

注解

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没被重用。此句以边让、蔡邕的关系比喻作者与韩愈的关系。

裁曲:指制曲吟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