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歌

染罗衣,秋蓝难着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
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惜许两少年,抽心似春草。
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宴。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
月从东方来,酒从东方转。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阳歌》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河阳歌》:

  1. 诗歌内容
  • 李贺在《河阳歌》中通过与一位老年朋友的调侃,描绘了这位老吏虽年老官卑,但春心不老的情况。诗中描述了老吏对两位官妓的思念,虽然难以一见,但依然盼望着有合适的机会能安排招待,以排解心中的渴望。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刻的观察力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
  •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染罗衣”与“秋蓝难着色”、以及“牛头高一尺”,这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吏的无奈与期盼。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老年官员复杂情感的理解和同情。
  • 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批判和反思。通过描述老吏的孤独和对青春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官场的冷漠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1. 文学价值
  • 《河阳歌》作为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形式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面反映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
  • 该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在品味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河阳歌》还体现了李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创新尝试。他不仅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精髓,还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例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使用现代口语和民间语言,打破了古典诗歌的常规形式,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1. 影响与评价
  • 《河阳歌》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研究。学者们认为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是在语言的选择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了诗人的独特才华。同时,这首诗也被视为李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除了文学上的赞誉,《河阳歌》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丰富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激发思考。这使得《河阳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交流的媒介。
  • 对于现代人来说,了解《河阳歌》不仅可以增加对唐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灵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传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这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河阳歌》不仅是李贺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对《河阳歌》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能从中获得对生命与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

注解

“蓝”:泛指菘蓝、蓼蓝、马蓝等可以用来制造靛青染料的植物。秋蓝枯老,用来染罗衣自然不易着色。首二句比兴手法。

“临邛客”:指西汉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临邛,听说巨富卓王孙女卓文君新寡又喜欢音乐,就和他的朋友临邛令王吉设局,在卓王孙宴请王吉时,邀司马相如赴宴,席间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司马相如用琴声和歌挑逗卓文君,她一见钟情,与司马相如私奔成都。

“花烧”:盛开的繁花如火焰燃烧。

“中潬城”:潬(dàn),水中沙洲。

“颜郎”:指西汉颜驷。颜驷三朝不被重用,至老仍为郎官,借指河阳年老的下级官员。

“惜许”:爱慕。惜,怜爱。许,赞许。

“抽心”:发芽,比喻情发于心如春草抽芽。《后汉书·文苑传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抽心呈貌,非雕非蔚。”

“银牌”:使者所持由门下省发给的银符券,上书“敕走马银牌”。此句言有使者至河阳,所以才有下句晚上接待来使的“鸣玉宴”,才有与两少年官妓“应相见”的期许。

“鸣玉宴”:接待使者的宴会。楚国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大夫赵简子鸣玉侍宴。

“牛头”:牛形酒尊。

“觥船”:如船的大觥。唐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掉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饫”:饱食。觥船饱食口红,是拟人修辞。

“蜜炬”:蜡烛。古代以蜜蜡制蜡烛照明。《西京杂记》卷四:“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