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介绍

《野歌》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唐开皇九年(609年),作者当时因得罪隋炀帝,被贬到乡村隐居。在这首诗里,王绩以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秀美与农民的淳朴之情。

《野歌》全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中的“东皋”指的是村落中的一个方位,而“薄暮”则暗示了一种黄昏时分的景象。首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表达了诗人在日暮时分站在村落旁遥望四周,感到有些迷茫和失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好。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周围景色:树木披上了秋天的颜色,远处的山峦沐浴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接下来的内容转向了农事活动,“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农民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工作,回家的情景。诗人用“相顾无相识”表达出了对乡亲们的陌生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这种纯朴生活的向往。最后的“长歌怀采薇”,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希望能找到一处像《诗经·采薇》中所描绘的那样,可以自食其力的隐逸之地。

《野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追求自然生活的情感。《野歌》体现了王绩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致的佳作之一。

注解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