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漉漉篇

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粉态裌罗寒,雁羽铺烟湿。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漉漉篇》是唐代诗人李贺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将从多角度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李贺(约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以其瑰丽的想象力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月漉漉篇》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创作环境:李贺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以及贫寒的家境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反映在他作品中的深刻意境和丰富情感中。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解读:《月漉漉篇》中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描绘了月光洒在水面上,波纹如同烟云般缭绕的情景。这句诗通过视觉与嗅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美丽画面。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中的自然元素——月、水、芙蓉、桂花等,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月漉漉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既虚幻又现实的美的境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语言风格:李贺的语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他善于运用新颖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月漉漉篇》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月漉漉篇》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广泛传播,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借鉴和使用,成为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文化意义: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李贺的作品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面貌和对美的独特理解。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李贺的作品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学者们通过对《月漉漉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
  • 教育价值:将《月漉漉篇》等优秀的唐诗引入现代教育体系,可以让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并欣赏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月漉漉篇》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歌,更是唐代文学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魅力。通过对其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注解

月漉漉篇:月漉漉,月光如水之湿也。旧有《独漉篇》。李白有此篇。

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芙蓉,《楚辞》:”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别江木,言芙蓉将谢,欲与江木别也。

粉态夹罗寒,雁羽铺烟湿:夹罗,夹衣。

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谁能,何能。石帆,石帆山,在绍兴鉴湖。或,石帆,珊瑚。《呉都赋》:”石帆水松。”《本草拾遗》:”石帆,高尺余,根如漆。上渐软,作交罗纹,生海底。”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鲜红,芙蓉。

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挽菱,采菱。绿刺,绿菱尖角。罥,挂也。银泥,银泥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