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宁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是唐代李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曾居杭州,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应辟为淮南、浙东从事,历任侍御史、员外郎等职,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交友唱酬。
  1. 作品原文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2. 诗句解析

  • 野人多病门长掩:描述了一种荒凉的场景,门因为疾病而长时间关闭,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孤独。
  • 荒圃重阳菊自开:表达了在荒凉的园地里,重阳节的菊花依然傲然绽放,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 愁里又闻清笛怨:指诗人在忧愁中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笛声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怨,增添了诗人的愁绪。
  • 望中难见白衣来:描绘了望眼欲穿的景象,白衣人来来往往,却始终不见踪影。这可能是因为诗人思念的人不在,或者是因为现实与期待之间的落差。
  • 元瑜正及从军乐:提到了元瑜正在享受从军的快乐,这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祝福。
  • 甯戚谁怜叩角哀:表达了诗人对甯戚叩角哀鸣的深深同情,甯戚是古代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悲鸣让人感到悲伤。
  • 红旆纷纷碧江暮: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边红旗飘扬的情景,给人一种壮丽而又凄凉的感觉。
  • 知君醉下望乡台:通过“知君”这个词,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他可能在饮酒消愁的同时,想起了远方的友人。
  1. 赏析与注释
  • 这首七言律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李郢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
  •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对菊花的赞美,也有对友人的思念,还有对战争的感慨。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表达自己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李郢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
  1. 艺术特色
  • 李郢的诗歌以七律为主,擅长运用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同时,他也善于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1. 历史意义
  •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不仅是李郢个人的诗作,也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是唐代诗人李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